最近發生的高雄氣爆事件
很多人持續的關注
關注的方式不同
關注的焦點也不同
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:捐款多寡也成了關注的焦點
這其實令人匪夷所思
對很多人而言,尤其是渲染的媒體,捐款成了一個義務
而在這樣的義務思想下
不捐的人就是沒同理心
捐了的人則要看捐款額
如果有人捐得比你還多,再加上特殊身分地位,你還是一樣會被罵到臭頭
這樣的發展其實不令人意外,也開始有些人跳出來批判這樣的扭曲價值
但到底哪裡扭曲了?
在看完哈佛教授Michael J. Sandel最近出版的《錢買不到的東西:金錢與正義的攻防》一書後有些豁然開朗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書中闡釋的想法如下:
在資本主義的思潮下,任何的有形或無形物都可以作為交易的客體(在經濟學稱之為「財貨」),而在市場法則下,願意出高價買受這樣財貨的人就可以享有這樣的財貨,也才可以真正重視財貨的價值而發揮到利益極大化的經濟學假設。
然而,並非所有的財貨都可以作為交易客體,如果我們把道德帶入,將會發現一些荒謬的結果。
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防治計畫(Project Prevention)為例,其計畫的內容為:如果染有毒品的女人願意放棄生育,就可以領取300美元。此項計畫的目的在於,透過金錢的交易去防堵染毒的女人生下小孩,因為這些小孩未來生活將有被社會歧視,甚至染病或犯罪的可能。
這項計畫如果套用經濟學的公式就是:防治計畫透過300美元買下染毒婦女的「生育權」。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?但這確實發生,而在經濟學的去道德化的假設下,計畫是有效率的,因為計劃本身願意用300美元買生育權,而將生育權的效能發會到對社會有重大貢獻,而女人願意放棄生育權而獲得金錢,對雙方而言均屬有利,正符合經濟學的效益極大化(maximization)的目標。
但是,如果從法律或道德的角度觀察,「生育權」是可以用金錢去衡量的嗎?如果不行,那金錢的交易所造成的影響是什麼?對作者而言,這就是一種「腐化」(corruption)。Corruption本來的意思是指賄賂腐敗,這是在政治學的文義,但對作者而言,這樣的詞意義範圍更廣,舉凡對於特定標的的價值衡量有所偏差,致其價值貶低時,都是一種腐化。以前述防治計畫為例,生育權本身不應該是一種金錢可以衡量的客體,而你今天用了金錢作為交易的標準,也就是把生育權以金錢的標準去評價,對於生育權的其他價值同時也化整為零,就是一種貶低生育權的腐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觀點
捐款若干的爭議也就迎刃而解
在一開始,捐款是一種道德性的贈與,一種非義務但出自於善心的一種行為
他不是法律所要求(強制捐款)或拘束(捐款不多就罰)的對象,更不是一種與生俱來而必須實踐的義務
捐款本身是透過自發性的角度,在某一特定時點下,將社會的不安透過金錢弭平
當然,所捐的金錢本身不只填補了社會不安中的財產鴻溝,更是透過這樣的行為去滿足情緒上的不平衡
然而,當我們只注重捐款本身的財產性質,這樣的價值就被貶低了,也就是所謂的腐化。
申言之,當人們對於捐款若干去做爭執,捐款行為本身已經不重要,而是僅著眼於捐款的財產性質,對於其他捐款的情緒撫平等功能視而不見,就是在貶低捐款行為的價值。
而在這樣的腐化過程中,更進一步反噬了原本捐款行為的價值,甚至破壞了捐款的道德性假設,進而形塑出一種「捐款義務化」的趨勢。當然,不是說捐款義務不能立法創設,也姑且不論什麼法律授權或法律保留的老掉牙,試想,如果捐款真的義務化或法律化,而我們又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,這樣不就落入一種再次腐化的輪迴?
留言列表